【南方日報】又有3家進入“國家隊”!121家科技孵化器為佛山帶來什么?
4月22日,科技部發布關于公布2021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通知。根據通知,2021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共有149家機構正式備案成為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其中,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融谷創新產業園有限公司以及廣東創智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3家佛山企業正式成為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隊”。
由此,佛山全市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共121家,其中國家級26家。國家級孵化器五區全覆蓋,其中,禪城6家,南海9家,順德8家,高明1家,三水2家。
孵化器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也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受訪者供圖
孵化器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基地,也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內容。對于科技企業孵化器來說,則更加側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科技企業和企業家精神,是提供物理空間、共享設施和專業化服務的科技創業服務機構。
孵化器對高成長創新型企業培育明顯,為佛山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支撐。2015年至今,全市孵化器累計畢業企業2482家,其中,畢業企業累計上市(掛牌)76家。2021年當年畢業企業為502家,其中當年營業收入超5千萬元的企業達50家,當年上市(掛牌)企業15家。
此次入選“國家隊”的3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均重點圍繞佛山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聚焦智能制造、電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推動科技成果落地佛山開展轉化與應用;同時,為企業提供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于一體的全鏈條孵化育成體系。
以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孵化器為例,其運營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累計進駐60余家科技型企業,累計孵化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共孵化(含引入)院士項目2個、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2家、省級創新團隊2個、佛山市(含高新區)科技創新團隊11個、區級科技創新團隊2個。
國家級孵化器孕育了一大批優秀的創新型企業。以院士項目、落戶南海丹灶的佛山中科云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為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周成虎擔任研發團隊領頭人,于2019年落戶佛山,是一家致力于地理空間智能產品研發并提供低空無人機遙感網運營服務的高科技企業,已成為國內領先的低空無人機遙感網運營商。
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數量,往往象征著一個城市的科創實力。按照相關規定,申請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應具備完善的運營管理體系和孵化服務機制,機構實際注冊并運營滿3年,可自主支配的孵化場地面積不低于10000平方米。
國家級孵化器快速增長,離不開科技部門的大力培育。近年來,佛山先后出臺《佛山市科技創新載體發展行動方案(2017—2020年)》《佛山市科技創新載體后補助試行辦法》《佛山市全面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促進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激勵措施,以項目的形式扶持資助新建孵化器。
此外,佛山還成立了佛山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協會,為科技企業孵化載體提供優質服務,強化全市科技企業孵化載體的組織管理,促進孵化器行業內部交流與合作。目前協會會員總數超過100家。
■聚焦
佛山產研院:累計進駐60余家科技型企業
廣東省科學院佛山產業技術研究院孵化器(下稱“佛山產研院”)位于佛山市禪城區,是佛山與廣東省科學院共同建設的科技創新孵化產業基地。
產研院孵化器重點引入智能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健康四大產業的創業項目,運營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截至2021年,佛山產研院已累計引進各類高水平人才124人,其中博士86人,碩士38人;累計進駐60余家科技型企業。
廣東融谷:成立三年載體面積10倍擴張
廣東融谷創新產業園科技企業孵化器位于佛山市順德區,聚焦電子信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努力構建集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于一體的全鏈條孵化育成體系。
孵化器擁有孵化場地1.2萬平方米,配有眾創空間、孵化和中試生產車間,能夠滿足企業研發、辦公、中試生產等各類需求。成立僅三年,廣東融谷就實現了載體面積10倍的擴張。目前,在廣東融谷內注冊的企業超過了50家,且大部分集中在航空航天、人工智能與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三大領域。
此外,孵化器與國防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湘潭大學、廣東省標準化研究院等高校與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建設了空間網絡、智能軟硬件檢測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創智谷泛:入園企業超200家
廣東創智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創智谷”)位于佛山市順德區,依托本土泛家居產業集聚優勢,引進泛智能家居產業鏈相關企業,將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于泛家居產業,致力于建設一個以泛智能家居為專業發展方向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創智谷孵化器建筑面積1.1818萬㎡,在孵企業37家,累計畢業企業15家。創智谷智匯廣場項目占地125畝,建筑面積33萬㎡,入園企業超200家,已形成“項目孵化-企業孵化-產業孵化”全鏈條創業孵化體系和“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孵化機制。
【南方日報記者】肖霞
【通訊員】樊玲
原文鏈接: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4/22/c6425478.html?from=weChatMessage&colID=40&appversion=8700&firstColID=40&date=MDg1YmMxY2YtY2ZhOC00NzBmLTgzNGYtNDQ0ZmMxMWNjNzI3&layer=4